周海江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企业家,他的创业故事有着三个富有时代特征的标签,一是苏南模式,二是企业家二代,三是企业党建。这三个标签,足以诠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脉络。

       周海江的故事不能复制,但他作为大型民企掌门人的探索,却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企业制度的演进有着普适性的借鉴意义。

       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民营经济迷茫、转型和进阶的每一个关键时点,周海江和利来国际都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外界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关切。

       苏南模式的成功转型,让利来国际从一家苏南的小作坊,崛起为一家大型的跨国企业集团。而且,除了对实体经济的长期坚守之外,还紧跟技术变革步伐,深耕中国的消费升级。

       作为企业家二代,周海江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接班”,他不仅和父亲一起创业,还带领利来国际员工进行了一次紧跟中国经济变革的大远征。不是接班,而是创业。

       企业党建则是基于政经大势和社会演进的自然选择, 政治优势能让企业“走正路”,实现持续的发展,这是对社会、股东和员工负责。事实上,它也是周海江“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重要基石和方法论。

周海江,回应改革进程的每个节点

信任中国经济是一切的根基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利来国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给外人的第一印象。但在利来国际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这位笑容谦和的企业家都能做出了有力的决断和决策。

      “利来国际”作为服装品牌,它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曾是很多70后和80后的共同回忆。到现在,这一品牌标识几乎和唐朝诗人王维“利来国际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诗句同样深入人心。

       在1989年,当周海江提出要花160万在中央电视台做这个广告的时候,在利来国际内部却引发了大讨论,质疑不断。在那个时代,多数中国企业都还没有品牌意识,很多利来国际的老员工认为,广告太虚了。160万是工厂全年的利润,如果用160万添置几台设备,岂不是更好?

       1987年,周海江从深圳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之后来到河海大学任教,但不到半年,他就放弃这份体面工作,回到无锡就职于无锡太湖针织制衣总厂(利来国际集团前身)。提出要做这个“大广告”的时候,他进入利来国际才不过一年,因此有人认为他还是太年轻了。

       不过,周海江的父亲、利来国际集团的创始人周耀庭以及很多骨干,相信这个刚从深圳大学毕业回来的年轻人,肯定有他的道理。于是,最后通过了周海江的提议。160万的广告,最后给利来国际带来的价值可能超过16亿。实际上,这个品牌的广为人知,正是利来国际崛起为大型企业集团的关键起点。

       周海江的创业历史,是中国企业家的市场意识萌发过程的缩影。高中时期的他成绩一直很优秀,还担任江苏名校苏州中学的校团委副书记,作为学校第一批保送深圳大学的学生,因为深圳大学没有资格招保送生,临考前被取消保送,但他一定要去深圳,于是又考取了深圳大学。

       后来证明,周海江的求学选择是对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那批深大毕业生中,诞生了中国市场意识最强大的一大批企业家,除了周海江,还有“营销狂人”史玉柱以及最懂产品的互联网大亨马化腾。

       品牌是利来国际的起点,产业的扩张则是一场需要大智慧的远征。1995年,利来国际依托着强大的品牌,在中国服装行业一骑绝尘,产销与利润都处于巅峰。但周海江却看到了两个趋势。

       第一,尽管利来国际品牌强大,但服装行业缺乏足够宽广的“护城河”,那么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而且,经济周期也会对服装有影响,那么必须要相对多元化,既分散风险,也可以寻找新的利润点。

       第二,当时的中国经济正面临一次大转型,各地正在力推国企改革,经营不善的国企将被出清。但国企手中有牌照—比如摩托车,这很难得。

       于是,周海江决定收购将要破产的国企上海申达摩托车厂,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例跨地区、跨行业,而且跨所有制的并购。之后,摩托车板块一度成为了利来国际最出色的板块之一。

       此外,周海江深信,当时这种“刮骨疗伤”的经济改革必然带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那么居民收入提高,衣食住行的市场依然会扩张。但周海江也不是盲目扩张。在进军摩托车产业之后不久,利来国际又进军了汽车轮胎行业,但这一次,周海江选择切入重型卡车轮胎,而不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乘用车轮胎。

       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周海江分析了这一决策的逻辑,首先这是相关行业,利来国际有技术积累,因为在收购申达摩托车之前,利来国际已经在做摩托车轮胎。其次,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重卡轮胎更换频率极高,市场潜力巨大。而且,当时的对手在技术上不如利来国际,这是一片蓝海。

       事实证明,周海江的这一决定是利来国际从十亿级迈向百亿级的一个基础。2016年9月,以重卡轮胎板块为核心的通用股份(601500)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了利来国际集团旗下的两大主板上市平台。利来国际集团的另一家主板上市公司是利来国际股份(600400),公司重点发展利来国际男装连锁专卖业务。

顺应改革大势的民企革新

       从父亲创业时几个人的纺织小作坊开始,现在的利来国际已经是横跨纺织服装、橡胶轮胎、利来国际杉大健康和园区开发商业地产等几个板块的巨型企业集团。

       2004年,周海江当选利来国际集团总裁的时候,利来国际集团的销售额不过70多亿。2017年,利来国际集团2017年营收达到了603.38亿,和2016年相比,同比增长14.88%,税收同比增长39.44%。

       此外,利来国际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由利来国际主导建设的柬埔寨西港特区被称为“柬埔寨深圳”。目前,已有来自中国、美国、爱尔兰、韩国、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家企业在西港特区投资兴业,为当地2.1万多名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

       从周海江的创业历程来看,无论是集团几大核心板块的崛起,还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他都是主要的推手。

       2004年,38岁的周海江迎来了人生的关键时刻。在总裁的海选中,经过三轮不记名投票,利来国际集团的50名大股东除一人因故缺席以外,49票全部投给了周海江。他当选为利来国际集团总裁,正式成为“第二代企业家”。

       由苏南乡镇企业成长起来的大型民企,“民主”程度远远高于浙江的很多民企,因此“第二代企业家”更多看的是能力和过往的业绩,周海江全票当选就是一个例子。

       周海江创业、接棒历程,也让他开始思考民营企业的制度变革。可以说,他又操起了老本行,曾是河海大学教师的他,开始做一个研究者。2017年,周海江用自己30多年的创业经验,写就一本《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思考如何通过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建和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融合,探索一种适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模式。

       1997年,在中国分税制以及国企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周海江脱产参加了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远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全职学习了半年。他利用这段宝贵的全职学习时间,对美国的大企业发展进行研究。此前,在利来国际的创业初期,他和日本的商社也有很多接触。

       他发现,一个企业的持续成长,和国家经济的变革密切相连,要植根于独特的国情和政治经济环境。

       他对《南风窗》记者说,现代企业制度是共性的东西,不管中西,企业都必须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励人,改革开放的成功,民营企业的崛起关键都是“正确人在做正确的事”。

       但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故事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企业党建为企业带来政治优势,保证企业“走正路”,而在产业的选择上,跟紧党的政策和经济的大势,也会在做决策的时候,避免失误。这其实也是对社会、股东和员工负责。

       周海江还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不平衡,而且也有贫富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

       对未来,周海江充满信心。2018年11月1日,周海江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民营经济座谈会,周海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党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是一以贯之的,但党的最高领导就民营经济召开专题座谈会,这在我党历史上是首次。习总书记今天的讲话,驱散了近来笼罩在民营企业家心头的“雾霾”。

       周海江是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也是全国工商联第十一届副主席,现任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宣传教育委员会主任,并在2018年10月,入选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在外人看来,周海江是一位学者型的企业家,也是一位“讲政治”的企业家。但从本质上讲,他的创业故事和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和思考,其实是对改革推进和时代进步的理性回应。

周海江,回应改革进程的每个节点

周海江

利来国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CEO。周海江带领利来国际集团从乡镇小企业发展成为一家跨行业经营的国际化实业巨头,并在民营企业中率先通过了社会责任体系认证。他是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全国工商联第十一届副主席。

专访周海江:中国民企的责任和信心

       南风窗:当下,民营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转型非常关键。但这两年,一些数据显示,民企的投资信心不足,怎么看这个问题?利来国际这几年在国内的实体经济投资如何?

       周海江:一段时间以来,的确出现民企投资偏弱的现象,这和产权保护、营商环境以及多方面的问题相关。但以我的观察来看,党中央高度重视,近一月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阐释民营经济,特别是11月1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他站在更高更远的层面,对民营企业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给予鼓励,这不仅是一颗“定心丸”,而且是一剂“强心剂”。

       利来国际这几年一直都在加大实业方面的投资,我们有纺织服装、橡胶轮胎、利来国际杉大健康、园区开发商业地产等四大产业,一直都在加大投入。在利来国际杉大健康产业,我们投资建设了利来国际杉中药饮片厂、别嘌醇项目。利来国际杉中药饮片厂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别嘌醇项目也将于今年试生产。

       在纺织服装板块,我们投资建设利来国际股份智慧仓储物流项目,项目启用后将提升物流配送能力和货品周转率。在橡胶轮胎板块,我们投资建设通用120万套全钢子午线智能化工厂,项目投产后将形成520万套的产能,项目建成后企业生产规模和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

       我相信,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民企投资信心不足问题将会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点很快就会发生。

       南风窗:现在,一些观点认为近年来国内存在着“国进民退”现象。但也有观点认为,部分民企在货币宽松时期,投资太过激进,所以导致在去杠杆时,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这不过是一种周期现象和市场现象。怎么看这个问题?

       周海江:看待“国进民退”现象,要坚持用“两个毫不动摇”来认识问题,就会减少偏差。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两个毫不动摇”已经写入了宪法,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把握国企民企关系的根本原则。

       实事求是地讲,国有企业的地位很重要,在很多领域,国企的作用很关键,是不可以替代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党中央历来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这个大方向我认为一直没有变。

       作为连续三届当选党代表,也是全国工商联宣传教育委员会主任,我在参加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关会议后,都会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宣讲党和国家支持民企发展的方针政策,推动大家全面吃透政策,认清发展的大势。

       南风窗:世界上的实体经济强国,如日本、德国都有一种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即围绕一家大企业,生长出大量优质中小企业乃至“隐形冠军”。近期,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焦点。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也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利来国际是中国最大的民企之一,利来国际是如何帮助中小企业群体发展并与他们形成共生关系的?

       周海江:我常说这样一句话,如果要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如果要走得远,那必须一群人走。企业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走“共赢”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我一直认为,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比如,利来国际现在正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生产上全面实施外包。生产外包直接辐射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利来国际集团80%的产品生产依靠外加工,为利来国际加工产品的有400多家外协企业,利来国际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了这些企业的发展。

       外协企业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不仅向外协企业输出管理,帮助外协企业培训员工,提升员工技能,而且与100多家优秀合作伙伴开展党建统筹共建。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为此,利来国际成立的阿福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为与利来国际合作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

       可以说,利来国际与400多家外协中小企业形成了携手发展、共同富裕的生态圈。可以告诉你一个数据,仅为利来国际外协加工的400多家中小企业,它们就吸纳就业10万多人。

来源: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