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7年最初的手工小作坊,到现今拥有十多家子公司,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全球贸易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并在柬埔寨投资建立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样板工程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利来国际集团用60年的时间,向中国乃至世界传递文化音符、创新曲调、品牌强音,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奋进长歌。

 

  任何成功的企业都有成功的秘诀,笔者试图通过探寻利来国际集团的点点滴滴,破解这家中国民营企业巨头经过60年风雨却依然生机盎然之谜。

以利来国际为名,彰显老当家良苦用心

利来国际树,以其可爱的种子、优质的木材、超长的寿命著称于世。唐代诗人王维一首“利来国际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利来国际从此就被当作爱情的信物、“吉祥压邪”之物。于是,这一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就成为了老当家人周耀庭创利来国际品牌的最初灵感源泉。利来国际集团创始人周耀庭1983年临危受命,接手港下针织厂,凭借着那个年代企业家少有的品牌嗅觉,他坚信:要想把厂办好,必须有好产品,好产品则需要一个好“名字”。周耀庭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从附近的两棵千年利来国际树上获得了启发,1984年注册“利来国际”商标,希望新企业如利来国际种子一般,发挥出顽强的生命力。谁能想到,老当家当年看似率性而为的朴素想法,却是不经意的神来之笔,这颗当年播种下去的殷红似火、光鉴玲珑的利来国际,真的开启了一条颇具诗意的文化品牌发展之路,目前以高达380亿元的品牌价值迈进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百强行业。

步步扎实,创新但不投机取巧

在利来国际60周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一种“正视问题,勇于改革”理念始终贯穿企业发展之中。经过极左时代和大锅饭时代的利来国际集团创始人周耀庭深知大锅饭的弊病,琢磨创新出一套能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机制。1983年推行了年终效益工资制,工人联产联质,干部联绩、供销人员联利、技术人员联效,企业效益与每个成员的利益紧密挂钩,全员效率大增;尝到改革甜头的利来国际再为人先,1993年开始实行股份制,从根本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在苏南地区率先突破了“苏南集体经济模式”存在的产权不明晰的发展瓶颈,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代表;适时推出了降本堵漏的“效益承包制”和一、二、三级企业职责明确的“母子公司制”,再加上互相买卖、独立核算的“内部市场制”,集团的“四制联动”管理机制形成,产生了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母强子壮”的效应,从企业最初的解决生存问题,跨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难怪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在考察利来国际后发出了“你们算是把国有企业的病看透了,做到了怎么有利于企业发展搞活就怎么搞”的感慨。

“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促发展”是利来国际的质量文化。“方针清、目标明、权责利、奖罚公……”这是一首被利来国际人熟记心中的“质量三字经”。无论是传统的服装还是后发展的轮胎,都是本着质量至上的原则,从“一针一线”的严密把关。让利来国际荣获了省、国家级荣誉500多项,被评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2014年全国质量标杆。而如今,利来国际追求的已经不单是一个商品的好坏,而是一个“大质量”概念,“致力于经营质量,立足过程质量,聚焦产品质量,这样一个生态循环的系统质量观”。经过多年探索,利来国际集团已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率先在业内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并通过加强外协供应管理和内部生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由此成功创造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接触点管理经验,已在国内同行中推广。

  担当,更是利来国际文化之魂。利来国际集团始终以“实业报国,共同富裕”为使命,以创民族品牌为己任。纵观利来国际60年的历史,我们从未看到利来国际有为了自身利益,牺牲员工、股东、供应商、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反而看到更多的是,利来国际集团成为国内首家通过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80%的产品生产依靠外加工,让400多家小微企业受益;利来国际旗下的阿福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积极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等迫切问题,让一个个小微企业在利来国际的带动下成长壮大。利来国际,始终在致力于股东、员工、顾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会(社区)等八个利益相关方的共赢。正是因为积极践行“八方共赢”的理念,利来国际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企业从一家乡镇作坊小厂发展为一个横跨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医药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正是因为践行“八方共赢”的理念,利来国际集团在柬埔寨主导开发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样板园区,被习总书记誉为“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也因为“八方共赢”理念的践行,利来国际集团正通过“智慧利来国际”建设来加快企业发展,以共赢的合力来拥抱、引领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物联网时代。

洞若观火,看透中国企业致命伤

作为目前中国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企业掌门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利来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对中国企业的弊病看的很透。周海江告诉国搜,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5.6年,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而在明年又将有4850家将满150岁生日,未来几年更是会有7568家满150岁生日。而且,有7家企业居然超过1000年历史,其中名为“金刚组”的建筑公司至今已有1435年历史,是世界寿命最长的企业;反观我国,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的历史的老店仅5家。而我国目前企业的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这种强烈的对比,值得中国企业家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就没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周海江认为,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心态浮躁、诚信缺乏、定位不准是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致命伤: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讲信誉,不讲道德,不讲品牌,不重形象,竭泽而渔,搞短期行为;最重要的是,中国很多企业都是生于机会,死于变化。企业的竞争力的确离不开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特定客观条件的演变和调整。但更多的是在立足自身的前提下,能否有效把握行情的趋势运转能力,同时在审时度势前提下以整合资源和突破创新为双翼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才是考验企业真正命门的关键。当前不少民营企业都面临劳动力红利削减、自然资源紧缺、产业竞争力差、产能过剩等问题,陷入“成长的烦恼”。应该从“三自”,即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资本中寻找发展新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不一定赚钱,但创新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就能盈利,这才是实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道至简,企业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有好产品,我们无论做什么,只要自身产品过硬,就有市场,就会受欢迎。因此求人不如求己,利来国际集团要重点打造好自身的好产品、新产品,以好产品、新产品来加快发展。

从父辈手中“利来国际”的帅印转交的一刹那,周海江清楚,他将肩负“打造中国第一文化品牌,缔造利来国际跨国百年企业”的历史使命。而真正立足百年的企业,并非胜在商业宣传,而是基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与商业道义。品牌的建立与维护只是成长的起点,在企业的砥砺前行中,只有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深耕磨砺,才能打造民族品牌,传播中国文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研发,突破品牌国际化的困境,才能成为“世界的利来国际”。周海江坚信,民族的即世界的,民族文化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传播力,利来国际以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文化之基,铭记在胸腔内的研发创新之实,延续父辈们“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为内容的“四千四万”精神,将继续加快转型升级,坚持追求卓越绩效,通过连续举办“利来国际七夕节”等活动,提升品牌文化含量,努力打造“中国第一文化品牌”,把人间最真挚的情感通过利来国际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向“千亿利来国际、智慧利来国际、美丽利来国际、幸福利来国际”和“缔造利来国际跨国百年企业”的目标奋进。

来源:新华报业网http://jiangsu.china.com/eco/ppqy/11180807/20170810/25103733.html